Wednesday, January 23, 2008

人生的第一次尾牙

工作以後的一個好處,就是可以趕搭上年終的尾牙潮,尤其是對我這個不曾吃過尾牙的社會新鮮人來說,還真的是蠻期待的。
這個禮拜一是台積R&D的尾牙。台積因為規模的關係,所以並沒有整個公司的尾牙,都是由各個部門分別舉辦。在幾年前,那時有像現在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公司尾牙一樣,租個體育館請歌星來辦演唱會和抽獎(還會請張惠妹 ~>_<~),不過後來因為被攻擊說科技業既不繳稅,又一副朱門酒肉臭的樣子,所以現在都已經停辦了,幸好公司規模的抽獎依然會舉辦。
雖然說只有R&D的尾牙,不過也已經席開將近一百桌了,而每年的舉辦地點也都很固定,就是煙波大飯店。對於菜餚大家都不期待,我吃完後也的確很失望,畢竟一次一百桌的菜能有多精緻呢?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,大家比較在意的也就是抽獎而已。
抽獎分為桌獎和個人獎,桌獎也就是那一桌的人都可以獲得同樣金額的禮卷,個人獎當然就是個人獨得啦。桌獎有一半的中獎機率,從三千起跳,最多是三萬,個人獎最大的是兩萬,如果都沒有中的話,一律就給一千塊,也就是可憐的安慰獎。因為大家都說新人的中獎機率最高,如果新人的那一年沒有中,之後也不會中了,所以我的期待自然也越來越高。不過我果然是個沒有偏財運的人,最後還是以一千塊安慰了事。幸好,我們部門的新人也沒人中獎,所以應該是我們部門的氣不好吧,連一半的中獎機率都摃龜,氣的我們都打算隔天要請假在家療傷一番。
至於尾牙的表演節目倒是還算不錯,今年請的藝人是蕭煌奇,聽說唱三首歌的價碼是二十萬,除了你是我的眼以外,還唱了一首新的台語歌和一首舊歌,最後在我們的熱情安可聲後,又加了一首阿嬤的話。雖然眼睛看不見,可他老兄還蠻搞笑的,也很會炒熱現場氣氛,可是在現場聽他的聲音還真的是蠻能感動人的,只可惜他唱完後我們本來要堵他跟他拍照的,他卻從後台不知道溜去哪裡了,殘念。
另外一個表演節目是一個叫money-money的口技兄弟表演,他們好像上過蠻多電視節目的,我沒有太深的印象,不過應該是從張菲的綜藝大哥大出來的。這個口技表演就真的蠻讚的,連長官來敬酒都有同事看得出神而完全不理。
撇開沒有中獎的遺憾之外,過程中那種期待與緊張的心情其實讓尾牙還蠻好玩的,不過一想到又要再等一年的時間,其實還是有點失落的,只好禱告下禮拜一的公司摸彩能夠有比較好的運氣,至少不要再只中一千塊了。

Sunday, January 13, 2008

台北我最喜歡的三家咖啡館

在一個城市之中,咖啡館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風景,因為它通常可以反映出這個成市的文化,習慣和居住的人們。在咖啡館之中,有些人會覺得,咖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,其實也是,現在滿街都是賣咖啡的,只要你肯花錢買一台高檔的espresso機,煮出來的咖啡自然是不會太差的。所以咖啡館賣的,在咖啡以外,反而是裝潢和格調所發展出來的認同感。
在台北好喝的咖啡館,我覺得老闆只會是兩種人。一種是你一看就知道他經驗豐富的老頭,另一種就是有型的,你一看就知道他是個gay。
我不是一個每天都一定要喝咖啡的人,不過被L訓練出來的,也慢慢開始習慣在週末要喝上一杯。以前的我喜歡喝latte,是因為它的外觀是分層的,而且也比較大杯。不過自從在國外喝到那濃如泥漿,讓人瞬間清醒的的espresso後,現在越來越不能接受咖啡味很淡的latte,所以現在都喝cappucino比較多。而這種義式咖啡的另一個決勝點,我覺得就是奶泡了。那也是另一個考驗技術的地方。
雖然我說咖啡館賣的未必是以咖啡為主,但我推薦的咖啡館還是以咖啡本身為出發點,環境或裝潢就可能相較之下就不是那麼優了,以下就是我我去過且最推薦的三家咖啡館:
1. 普羅咖啡
普羅咖啡在東區,是我來台北以後第一家接觸的咖啡館,那時其實搞不懂latte或cappucino的差異,但是普羅的冰latte的四層外觀,讓我在那時就愛上了這杯飲料。在大學的時候,普羅也是我常去的咖啡館,不過那時其實對咖啡並沒有太深的印象,後來因為對咖啡不挑剔,所以都去星巴克喝。直到最近重新光臨普羅的時候,我才發現它的奶泡竟然是如此的綿密,就像是嘴唇會被黏住一般。我推薦它的含酒的cappucino,以及外觀華麗的冰latte。
2. Post
這家店認識L的人可能都不陌生,它原先是在光復南路的停車場那裡,店裡的裝潢不錯,所以在店裡拍過許多的MV(就像無印良品的別人都說我們會分開)。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經濟因素,這家店突然就消失了(畢竟要在這麼黃金的地段維持這麼大一家純粹的「咖啡館」應該是不容易的),直到前一陣子,看到報紙上的介紹,才知道原來它還是存在的,只是搬到了BR4對面的一條小巷子裡了,規模也比以前小了許多。它的咖啡也是以奶泡著稱,號稱奶泡的支撐力連湯匙放在上面都不會掉下去,根據我和L實驗的結果,奶泡雖然沒有有力到這種程度,可是的確是可以有把湯匙支撐起來的感覺。而且它的奶泡是比較不規則,也比較大塊的感覺,咖啡上桌時,奶泡是高於杯口的,有點類似舒芙蕾的樣子,所以也算是一家有特色的咖啡館。
不過這家店比較讓人詬病的是裡面並不禁煙,而且也沒有放很多當期的雜誌。不過,上次L去的時候老闆竟然還表示記得他,也算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了。
3. GABEE
GABEE就是台語的咖啡,這家店離我家最近,可能也是這三家店裡名氣最大的了。老闆拿過很多屆的咖啡冠軍,最擅長將一些你想像不到的東西和咖啡搭在一起,所以除了一般常見的品項外,它最多且最著名的其實是大約有十來種的花式咖啡。我和L有次去喝了它的一種和蕃薯搭在一起的咖啡,那也是某一屆它的冠軍作品,不過我個人覺得有趣的程度大過於好喝。上次老闆還說要開發和橄欖油一起的咖啡,我聽到的時候,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那應該是拿來清腸胃用的。
在GABEE點咖啡時,他都會問你要順口一些還是濃烈一些的,通常我喜歡濃一些的,我覺得那會讓整體咖啡更突出,也不會有在喝咖啡牛奶的感覺。
附帶一提,我說的這三家咖啡館都沒有讓人驚豔的甜點搭配,post甚至連賣都不賣,另外兩家應該也都是從外面叫的,所以喜歡咖啡配甜點或對甜點有較高要求的人,可能這三家店就比較不能滿足你的需求了。

Tuesday, January 08, 2008

說食在話-前言

有人說飲食的改變比朝代的遞變乃至於宗教的變革更為重要,依我看,此說不無幾分道理。舉例來說,要不是先前發明了罐頭食品,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。英格蘭要不是在中世紀晚期引進根莖作物和多種不同的蔬菜,稍後又引進不含酒精的飲料,以及慣喝啤酒的英國人原本不習於飲用的蒸餾酒,過去四百年的歷史將大不相同。然而,怪的是,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食物的重要性。政客,詩人,主教的塑像隨處可見,卻不見有替廚師,醃肉師傅或市場菜販立像的。
--喬治‧歐威爾 《通往威根碼頭之路》
這段話是從我最近在讀的《煉獄廚房-食習日記》裡第一章的引言裡抄出來的。我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真的覺得切中我心,食物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,差別只是你花多少心力去決定哪些東西該放進你的嘴裡。平常在上班的時候,吃飯只是例行公事,雖然我們公司樓下的餐廳多達十間以上,但每天兩餐的頻率其實早已超過忍受的極限了,與其說是填飽肚子,其實更像是一個讓自己放鬆和同事聊天的社交場合。出去吃?這種機會真的很低,除非你那天夠幸運到可以早點回家。
為了讓自己的肚皮不需要太委屈,周末就是犒賞自己的好時候。未必是要吃得多好,但總算是可以選一些自己愛吃的東西。說到吃的東西,我又不由得罵起新竹這個鬼地方了,東西難吃不說,還貴的要命,每次不管是聚餐或自己覓食,那些餐廳我覺得搬到台北都應該不出半個月該關門大吉。沒辦法,新竹雖然多的是有錢人,可是人口少,競爭不激烈,花一樣的錢卻只能買到在台北的二流貨色,說到這裡,我又想念起台北來了。
自從來新竹工作以後,我和L的周末生活就變成以吃為中心(其實也不能說是到新竹以後,因為吃一直都是我們的生活重心)。我們花了不少錢嘗試各種不同的餐廳,包括一頓一百塊的,也有一頓上千的,食物本身當然是重點,其實用餐環境也很重要,一間好餐廳對於這兩者當然都是缺一不可。賺了錢以後,不只會去一些以前比較不捨得去的餐廳,也沾染上一個惡習,那就是去餐廳吃飯一定會點飲料,而且當然以酒類居多,我覺得飲料會讓整個用餐經驗往上提升,雖然要花上一些錢,但我相當推薦。
這不是我第一次在這個blog寫食記或推薦餐廳了,不過現在離開了台北,對於很多好餐廳的記憶反而更鮮明了,也或許會把它們美化,但以後我推薦的店家都是我會一去再去的,當然,如果它改變了我也會跟大家說,不會讓大家踩雷的,希望大家都可以在那些我推薦的地方跟我有一樣美好的用餐經驗。也或許你也去過這些地方,當然歡迎你告訴或反駁我的看法。